品種來源
品種來源
竹柳是其中一個品種的選優,是通過大量表型選優、多年多點無性系測定和區域性試驗,用數量指標、形質指標及抗性指標綜合評定篩選出來的優良速生樹種。選出干形通直,速生性強的幾個品種開始無性繁殖。又通過06、07二年時間再次篩選和全國各地做實驗后定下一個品種。無論從速生性、抗鹽堿、材質、冠形等綜合對比,當時是所有柳樹中最為優秀,于2007年提純復壯,因形似竹,實為柳,而命名為竹柳。 [2]
竹柳樹
形態特征
竹柳為喬木,生長潛力大,高度可達20米以上。樹皮幼時綠色,光滑。頂端優勢明顯,腋芽萌發力強,分枝較早,側枝與主干夾角30~45度。樹冠塔形,分枝均勻。葉披針形,單葉互生,葉片長達15—22cm,寬3.5-6.2cm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明顯的細鋸齒,葉片正面綠色,背面灰白色,葉柄微紅、較短。
生物學特性
楊柳科(Salicaceae)柳屬植物。喬木,生長潛力大,高度可達20米以上。樹皮幼時綠色,光滑。頂端優勢明顯,腋芽萌發力強,分枝較早,側枝與主干夾角30~45度。樹冠塔形,分枝均勻該品系樹干通直,樹冠窄,尖削度小,側枝較細,深綠色,皮孔很小、光平,易繁殖,造林成活率高。
木材品質特征
其木材氣干比重為0.428克/立方米,抗壓強度為4.828兆帕,抗彎強度為4.622兆帕,平均超過其它的速生樹種,木材綜合纖維含量為89.88%,木質素含量為21.16%,1年生纖維平均長度為0.88毫米,纖維寬度為18.2-29.6微米。
材質及用途
由于通過染色體加倍實現了倍性優勢和雜種優勢的綜合特點,因此與一般的雜交育種樹相比,不僅生長速度快,同時還明顯改良木材特性。尤其適合生產紙漿材,是造紙的優良原料。
5年生竹柳木材平均基本密度為0.4268克/立方米,歐美等國家造紙材品種歐洲樹種的纖維素含量僅為48.26%,而竹柳的纖維素含量可達68.47%,綜合纖維素含量為89.8%,因此成漿效率高,其中機械漿為92%-95%,化學漿為52%,磨漿能耗比一般造紙樹大約低18.2%,比黑楊派低26%以上。5年生竹柳纖維平均長度為1.26mm,而且長度分布均勻,長寬比值大,達49.2;纖維細胞壁薄,壁腔比小,僅為0.68,這些指標明顯優于其它樹種品系。
其本色漿白度為56-58%,達到了新聞紙張水平,易于漂白,有利于配抄白度較高的紙張,減少了漂白和污染治理費用,化學品消耗可節約48%以上,對環境起到保護作用。
可作為生產新聞紙和百年不變色的高級檔案紙用材以及高檔家具框材、高檔裝飾板材用材。用竹柳木材取代以上材料可填補我國高檔紙張用材的空白,且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
在我國南北廣大地區種植各具優勢,南方具有生長季節長和雨量充沛的優勢,北方具有土地酥松肥沃可種植面積廣闊和日照時間長的優勢。
五大特點
用途廣泛
該樹種是用于工業原料林、中小徑材栽培、行道樹、四旁植樹、園林綠化、農田防護林的理想樹種。
速生性好
在適宜的立地條件下,竹柳的工業原料林栽培的輪伐期小徑材一般為兩年,中徑材為三到四年,大徑材為五到六年,該樹種具有極高經濟效益,投資回收期短。
高密植性
大中徑材110—220株/畝,小徑材500—600株/畝。該樹種可提高單位土地面積經濟效益,是營造工業原料林的首選樹種。
適應性強
耐鹽堿(可適應土壤PH8.0~8.5,含鹽量0.8%的重鹽堿地區)、耐水淹(水淹兩個月仍能正常生長),湖泊灘涂、鹽堿地都可栽植,擴大了造林地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降低了造林成本。
材質優良
木材基本密度好,自然白度高,不空心,不黑心是制造纖維板、細木工板、膠合板的優質原料;紙漿性能優良,優于楊樹、桉樹等其他速生樹種。
生長環境
竹柳喜光,耐寒性強,能耐零下30℃的低溫,在7度以上都可以生長,適宜生長溫度在15-25度;喜水濕,不耐干旱,有良好的樹形,對土壤要求不嚴,在pH值5.0-8.5的土壤或沙地、低濕河灘或弱鹽堿地均能生長,但以肥沃、疏松,潮濕土壤最為適宜。根系發達,側根和須根廣布于各土層中,能起到良好的固土作用。
分布范圍
全國大部分區域
繁殖方法
以扦插為主,在春秋季均可進行,一般采用平頭狀修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