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延邊州調研組關于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更好推進新農村建設和脫貧攻堅工作的調研報告
黨的十九大首次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部署,并再次強調,要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傄?,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仡櫺罗r村建設發展歷史,從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重大歷史任務,提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具體要求開始;到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要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再到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全面改善農村社會生產生活條件”;直至今年10月,黨的十九大把“新二十字”方針作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總要求。從新農村建設的脈絡延續可以看出,在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個新高度,黨和國家對新農村建設的具體要求進行了升華,提出了更高目標,也能非常清晰的看出黨和國家對新農村建設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如何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偉大構想,按照委里統一部署,由省新農村辦主任宋楊帶隊、省新農村辦副主任艾志剛、省新農村辦科長董寒香參加的調研組,11月6-10日,利用5天時間,赴延邊州,圍繞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更好推進新農村建設和脫貧攻堅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近年來延邊州新農村建設推進情況
近三年來,延邊州新農村建設緊貼實際,突出抓好重點村建設,著力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新農村建設取得明顯進展。
?。ㄒ唬┮灾攸c村建設為載體,打造樣板。2014年以來,延邊州先后啟動兩輪新農村重點村建設,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公益事業,同時集中力量建設一批樣板村群,實施整縣、整鄉鎮、整村改造,打造精品和樣板,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共創建人口產業聚集、生態環境良好、村容村貌優美、文化活動鮮明的魅力鄉村52個,打造7條精品示范帶,450個村達到道路硬化、邊溝院墻整齊化、中心村屯亮化美化綠化、環境整潔化的標兵村標準,涌現出和龍市東光村、琿春市孟嶺村、敦化市小山村、腰甸村等一大批靚麗精品村屯。
?。ǘ┮愿纳迫司迎h境為抓手,創建美麗家園。堅持每年春秋兩季在全州開展農村環境衛生集中整治活動,重點清理沿公鐵路線、旅游線和環城鎮郊區“三線一環”地點,以點帶片、以線帶面,帶動全州農村面貌改善。尤其是今年以來啟動改善人居環境四年行動計劃,所轄的8個縣(市)全部啟動了環境整治整縣推進工作,加大了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深入實施以“六清”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環境清潔工程,指導各地建立健全設施維護和衛生保潔長效機制,農村環境清潔率達到80%以上。汪清縣拿出1000萬元用于農村環境整治,成效明顯;敦化市突出治理廢棄木耳菌袋,投入資金210萬元,清理廢棄菌袋1.5億袋。
?。ㄈ┮悦利愢l村為示范,促進新農村建設提檔升級。近年來,延邊州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主要抓手,按照生態美、人文美、設施美、產業美的要求,建設美麗鄉村51個,打造美麗庭院和干凈人家7.1萬戶,美化自然屯894個,打造美化綠化景觀帶8條,有效提升了新農村整體面貌。同時,積極探索建立美麗鄉村建設和民俗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區域發展模式,把發展民俗文化旅游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建設一批敦化市小山村、和龍市金達萊村、琿春市防川村等為代表的美麗鄉村典型,有效推動美麗鄉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ㄋ模┡c脫貧攻堅相結合,不斷加大投入。近年來,延邊州各縣市抓住脫貧攻堅的有利時機,深入推動新農村建設與脫貧攻堅的緊密結合,特別是和龍市、龍井市、安圖縣、汪清縣4個國貧縣,充分利用涉農資金整合政策,加大農村道路、安全飲水、綠化美化、清潔能源、文化體育等基礎設施投入,營造出多股繩擰成一股繩,齊抓共管、合力推進的良好局面。和龍市按照黨群部門包弱村、經濟部門包窮村、執法部門包亂村、專業部門包專業村的原則實行分類幫扶,推廣領導干部捆綁式幫扶機制,在項目、資金、人才等方面進一步給予傾斜。高嶺村、車場村等一大批昔日的落后村“舊貌換新顏”。
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解決的問題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涉及到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及生態文明,解決問題需要全方位、一體化通盤考慮,統籌實施。通過我們調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主要有5個方面。
一是產業不強的問題。產業興旺是實現鄉村振興的第一要素,也是需要解決的最根本問題。我省農業領域民營經濟總體來看還很不發達,就延邊州來看,農村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模式還遠沒有建立起來。延邊州許多青壯年尤其是朝鮮族青壯年男子,大多遠赴韓國務工,就足以說明這一點;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還不到位,玉米價格受政策影響跌落到谷底后,回彈仍然乏力,農民不知道往哪兒調,政府對調結構也很迷茫。敦化市大豆種植面積達到70%左右,但市場始終不穩,政府和農民也甚感憂慮;農產品加工企業多而不強、無序競爭的問題,直接影響農產品銷售市場,產業化龍頭企業對國內、國際市場的把控和判斷能力弱,職業經理人素質不高等問題,都對我省涉農產業的壯大有直接影響;農村務農勞動力素質結構性下降,也直接制約了我省農業產業的發展,就延邊州看,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平均年齡在55周歲以上,農業兼業化、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問題很突出。
二是收入不高的問題?!皞}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實現鄉村振興,農民的收入上不去,會直接帶來民主管理、居住環境、農村鄉風的一系列問題。去年,我省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23元,不但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且才剛剛達到發達地區一半的水平。今年前三季度,情況也很不好,農民收入增速在全國十分靠后,僅有5.7%。不僅如此,我省農民收入結構也很不合理,前三季度,農民經營性收入(一二三產業)占到近58.2%,工資性收入占25.5%,轉移性收入占14%,財產性收入僅占2.3%。通過進一步分析發現,農民來自于農牧業的收入占到整個收入的52.4%,占到經營性收入的90%,結構很單一,也極不合理。延邊州農民務工收入占比高于全省,尤其是朝鮮族人大多遠赴外地務工,卻直接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從當前產業發展和收入來源情況分析,農民收入正進入一個“瓶頸”期,如果沒有大的外來因素和政策調整影響,這種不良狀況仍將持續下去,將會直接影響到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
三是農村環境差的問題。黨的十九大把二十字方針中“村容整潔”調整到“生態宜居”,對農村生產生活環境要求來說是一個質的飛越。近幾年,尤其是2013年以來,我省雖然通過持續不斷的新農村建設,尤其是加大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力度,農村面貌有了較大改觀。但縱觀全省,農村環境“臟、亂、差”的面貌還沒有得到根本扭轉。解決垃圾污水亂扔亂潑、秸稈亂堆亂燒、中西部畜禽散養等問題還任重道遠;農村公路沿線、溝渠院落、農村廁所等衛生狀況很不理想。農村居住環境離“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生態宜居”要求還有很遠的一段距離。
四是投入單一的問題。從當前新農村建設投入看,全省大多數地方仍然停留在政府層面。各級金融機構、工商資本、農民自主投入等仍然不夠活躍,據我們對脫貧攻堅的投入主體進行分析,也仍然是這個問題。我們調研的幾個村,除敦化市小山村投入主體多元化外,其它都是政府投入占主導。我省財力較弱、民間資本不活躍、金融機構向農村投入的積極性不高,這些問題仍將是制約當前和今后鄉村振興的主要矛盾。
五是農村基層組織能力弱的問題?!八湾X送物,不如建個好支部”。通過與縣鄉兩級干部座談了解,大家一致反映,農村基層組織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有的鄉鎮主要領導直言不諱:本鎮有村級組織20個,真正能想事、能干事、還能干成事也就兩三個,占比不到15%。通過對貧困村的調研,也直接反映出一個問題,凡村集體困難、矛盾突出,也大多是組織能力弱的村。凡是經過調整,組織能力增強,尤其是黨組織書記帶頭作用發揮好的地方,脫貧也快,農村面貌變化也大。
三、“敦化市小山村”實現鄉村振興的四點啟示
調研組這次重點對敦化市雁鳴湖鎮小山村實現鄉村振興進行了重點調研。小山村從7年前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偏遠落后村莊,演變成今天無論是產業發展,還是農民收入;無論是生態環境,還是人文景觀;無論是黨的建設,還是農民文明程度,都真正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全省先進典型,村集體收入突破20萬元,農民純收入15000元,被巴音朝魯書記稱為“吉林省農村農業轉型新典范”,給調研組以深刻啟示。
啟示一:實現鄉村振興,要靠強有力的黨組織領導。小山村現任支部書記7年前經過鎮黨委反復動員,以滿票當選為支部書記。這名支部書記本身就自有產業,頭腦靈光,干事有魄力,帶領支部一班人敢闖敢試,以身作則,幫助村民選準產業,走上了致富路,由此進一步樹立起基層黨組織的威信,增強了凝聚力。
啟示二:實現鄉村振興,發展產業要因地制宜。小山村地理位置偏遠,處于吉黑兩省交界處,并不具備區位優勢。但該村依山傍水,自然條件受大自然眷顧,風景秀麗。在上級幫助下,小山村選準鄉村旅游這條產業,路子越走越寬,產業越做越大,帶動能力也越來越強。
啟示三:實現鄉村振興,資金投入要發揮“四兩撥千斤”作用。小山村的發展,并不是靠資金的完全“堆砌”,而是把非常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資金使用實現了效益最大化。與一些貧困村投入動輒幾千萬元,甚至上億元相比,7年來小山村靠各級和自身投入僅1000余萬元,能發展到今天,借鑒和推廣意義很強。
啟示四:實現鄉村振興,要有長遠規劃和持之以恒的實干精神。小山村處于黑龍江鏡泊湖和我省長白山旅游線路上,但距離兩個旅游風景區路途并不近。然而這個村立足實際,找準自身定位,規劃先行,選準產業后,鎮村兩級黨組織一屆接著一屆埋頭苦干,僅僅用了7年時間,就實現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而且正朝著更為廣闊的目標邁進。
四、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幾點建議
調研組采取“聽、談、看、調”等形式,在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認真調研的基礎上,結合當前新農村建設實際作了深入思考,結合當前實際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幾點建議。
第一,要制定規劃,明確標準。要結合當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新特點和新要求,找準鄉村振興的切入點,制定出既符合鄉村振興總體要求,又體現人文經濟特色的總體規劃。規劃制定要因地制宜,防止片面追求“高大上”。在規劃制定的基礎上,要明確實現鄉村振興的標準,標準的制定要切實對準新“二十字”方針,確保工作不跑偏、不走彎路。
第二,要發展產業,富裕農民。要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提升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水平,為鄉村振興打好堅實基礎;要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盤活農村集體資源,增強村集體的自我投入能力,要把富裕農民作為發展產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第三,要改善民生,提高質量。要把當前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緊密結合起來,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投入,著力改善農村民生。要真正做到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重點加強農村路、水、電、氣、房、廁、網的建設;要加大投入,進一步完善農村養老、教育、醫療、大病救助等社會服務體系,尤其是政府的“兜底”服務,切實提高廣大農民的生產生活質量。
第四,要抓好試點,探索路徑。按照新“二十字”方針內容,要抓緊在省內每個市(州)遴選1-2個重點村(村群),與地方政府一起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打造試點,樹立標竿,探索路徑,為全面科學推進鄉村振興積累經驗。
第五,要宣揚典型,引領示范。要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宣傳典型,樹立典型,讓廣大農民看得到,學得著,同時增強典型的榮譽感。要通過召開現場會、推介會、幫扶對接會等有效形式,增強引領示范作用,形成比、學、趕、幫、超的良好氛圍。
第六,要強化培訓,提高能力。要以加快農民職業化為目標,培育一大批以家庭農場主、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骨干為重點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立志扎根農村的新型職業農民;要加強農業戰線干部隊伍培訓,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同時要加強各級黨委、政府領導的培訓,統一思想,鼓足干勁,提高能力。
第七,要整合資金,加大投入。今后一個很長時期,農業農村仍然是全社會最薄弱板塊,農民仍然是一個最弱勢群體,要真正按照中央提出的“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求,加大對“三農”的投入。要整合力量,打破部門利益,克服本位主義思想,創新農業農村的投融資模式,把更多資金吸引到實現鄉村振興戰略上來。
第八,要強化領導,形成合力。加強組織領導的核心就是黨政一把手要高度重視,一把手重視,從上到下就都會重視,事情也就能抓緊、抓實、抓好。從長遠看,要建立健全鄉村振興的工作機構,配齊配強工作力量,保證工作經費,充分發揮綜合協調作用。從當前情況看,要縷順與住建、發改、財政等部門之間的關系,形成整體合力,加快建立起通力合作的工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