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農業農村廳脫貧攻堅政策解讀
堅持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
省農業農村廳把推動發展農業產業作為本部門及全省農業部門推進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不斷細化工作措施,不斷強化任務落實,充分發揮農業部門技術和專業優勢,切實加強對農業產業發展的指導與服務,堅持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聚焦深度貧困地區,突出農業產業提升、產銷對接、龍頭帶動、人才培養、技術服務,提升農業產業扶貧、精準脫貧質量。為此,提出了11項重點任務。
解讀:推進“三品一標”,促進綠色可持續發展。大力推廣無公害、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積極打造綠色有機農產品品牌。扶持貧困地區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登記),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民收入。組織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檢查員和企業內檢員培訓,盡量給貧困地區多分配名額。舉辦并組織貧困地區企業參加全國綠色食品博覽會、有機食品博覽會和地理標志展覽,宣傳推介地方特色產業和品牌。加快發展特色產業,提高規模和效益。加快綠色提質增效技術推廣應用,實施農藥零增長行動,持續推進綠色節本增效和提質增效。
支持“龍頭企業”和“一村一品”建設,支持貧困地區重點項目建設。在省級龍頭企業評選中,對貧困地區符合標準要求的龍頭企業優先予以推薦晉升。2020年15個貧困縣龍頭企業總量規模實現新突破,農業產業化專項“因素法”分配時,對貧困縣市資金分配增加5%的權重,促使龍頭企業引領產業發展和帶戶增收能力穩步增強。依托貧困地區特色資源稟賦,積極培育“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差異化發展的一村一品主導產業,推進貧困地區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設,在推薦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中,對貧困地區符合標準要求的予以推薦。鼓勵引導龍頭企業與貧困地區進行有效對接,通過落戶、合作、共建等形式,在貧困地區創建原料基地、加工基地和銷售平臺,以“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等產業化模式,帶動貧困地區農業經濟發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對符合標準要求的農業產業化產加銷一體化項目,在省級現代農業發展專項資金扶持中,優先予以支持。
支持農產品產地初加工項目,促進貧困戶就地就業增收。在爭取并得到財政部、農業農村部項目資金支持的情況下,在國家貧困縣開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以種植戶、家庭農場、合作社、企業為扶持對象,采取先建后補的方式,支持建設儲藏窖、冷藏庫和烘干房,改善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設施條件,減少產后損失,增加有效供給,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并促進貧困地區農產品就地轉化增值和貧困群眾就地就近就業。
培育打造特色農業品牌,強化品牌帶動。指導貧困地區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做好品牌規劃,加強品牌宣傳,鼓勵擁有綠色認證企業與貧困縣合作創建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基地和有機農業基地。建立貧困地區特優農產品品牌名錄,發布品牌權威索引,引導社會消費。
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和新型村級集體經濟,推動農民致富形成合力。開展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示范創建,建立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示范名錄;加大對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示范扶持力度,落實財政扶持政策;引導農民合作社擴大經營規模,組建聯合社。發展壯大新型村級集體經濟,重點扶持建檔立卡貧困村、邊境村和集體經濟薄弱村。
發揮專業優勢 加強指導服務
省農業農村廳在脫貧攻堅3年行動工作方案中強調,充分發揮農業部門技術和專業優勢,切實加強對農業產業發展的指導與服務。
解讀:方案提出,支持發展設施園藝建設,引導涉農資金支持發展農業產業。引導貧困縣整合相關涉農資金,重點支持貧困村貧困戶發展設施園藝產業,實現脫貧致富。加大新技術新模式推廣力度。組織專家服務團隊深入貧困農戶棚室生產建設一線,開展生產指導、病蟲害防治、科技培訓、信息服務等。
創新利益聯結方式,完善聯貧帶貧機制。鼓勵組合運用訂單、勞務、服務、租賃、入股等利益聯結方式和相應分配方式,構建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采取企業、基地、園區、“合作社+貧困戶”等多種形式,帶動貧困戶融入產業發展鏈條。積極推動貧困地區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實施薄弱村經濟發展提升謀劃,通過盤活集體資源、入股或參股、量化資產收益等渠道增加集體經濟收入。
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提升農技服務水平。鼓勵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配齊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專業技術人員,開展農技人員培訓。積極爭取綠色增產增效技術、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等項目資金落實到貧困地區并用于項目開展。在自然條件具備的貧困縣推廣稻田綜合種養技術、秸桿覆蓋還田保護性耕作技術、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航化作業等綠色優質、節本增效的技術。對貧困縣土肥技術單位業務人員開展政策培訓和技術培訓,提升業務人員能力,增強基層技術人員實施項目和服務農戶能力;免費為農戶提供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指導、發放施肥建議卡和減肥增效先進技術培訓,開展技術宣傳,促進當地農民節本增收;通過舉辦農機深松整地相關技術培訓班,用科技下鄉等方式,提升耕地質量;大力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到2020年累計為貧困村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500人,推廣先進的農業實用技術。
與此同時,加強典型模式示范推廣,鼓勵各地開展學習交流。加強分類指導與服務,切實發揮部門職能。主要是針對不同貧困群體,確定不同類型的脫貧產業。對有勞動能力的,通過支持產業發展和就業項目,落實扶貧措施,重點支持發展設施園藝、食用菌、中草藥的栽培;帶動農副產品加工、手工藝品作坊加工等加工業;鼓勵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等。對有勞動能力但無經營能力的,重點加強轉移就業指導和服務,支持勞務輸出增收。對具備相應資源優勢和創業能力的,重點支持發展農村電商、休閑觀光等新型產業。對有經營意愿但經營能力弱的,通過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社、集體經營、聯戶經營、委托管理、承包租賃等多元產業化扶貧模式,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貧困人口脫貧。對經營不了承包地和經營效率低的,在農戶自愿基礎上,引導土地依法流轉脫貧。